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当阿里夸克AI眼镜登顶天猫XR设备双11热卖榜TOP1,理想汽车传出联合供应链研发车载AI眼镜的消息,百度、小米等巨头密集发布新品,一度小众的AI眼镜赛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百镜大战"。据Wellsenn XR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AI眼镜销量预计达350万副,较2024年的152万副实现翻倍增长,中国市场增速更达116.1%。为何这款曾因谷歌Glass折戟而沉寂的产品,如今能引得跨行业大厂纷纷下场?记者从技术、政策、市场三重维度展开调查。
AI眼镜的再度崛起,核心驱动力来自端侧AI与硬件供应链的双重突破。十年前谷歌Glass折戟的核心症结——算力不足、续航堪忧、重量超标等问题,在2023年后迎来系统性解决方案。"大模型的端侧轻量化让AI眼镜真正具备实用价值。"Rokid创始人祝铭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百度文心、阿里通义千问等大模型通过压缩优化,已能嵌入45克的镜身之中,实现方言识别、模糊语义理解等复杂功能。
硬件层面的供应链成熟则让技术落地成为可能。光波导显示技术的成本下降60%,Micro-LED屏幕亮度提升至800尼特的同时功耗降低40%,高通骁龙XR2 Gen 3芯片的算力较前代提升50%。这些突破使得主流产品重量控制在50克以内,续航可达8小时通勤需求,彻底摆脱了早期产品"笨重累赘"的标签。阿里夸克AI眼镜便是典型案例,其整合通义千问大模型与高德导航、支付宝生态,实现"看一看支付""实时比价"等场景化功能,预售阶段即斩获爆款成绩。
跨领域技术融合更催生差异化优势。理想汽车等车企入局并非盲目跟风,而是瞄准"车镜联动"场景——将车载智能交互系统延伸至眼镜端,实现导航信息平视显示、语音控制车辆功能,这种场景创新正是传统硬件厂商难以企及的。
大厂密集入局的背后,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明确导向与扶持。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穿戴的融合载体,AI眼镜正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被多地纳入重点扶持领域。2025年工信部发布的《智能穿戴设备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6年实现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对AI终端研发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研发资助。
地方政策的配套支持更形成叠加效应。深圳将AI眼镜纳入"20+8"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体系,对落地企业提供厂房补贴与产业链配套;杭州针对阿里、海康等企业的AI眼镜项目,给予首台套设备补贴与场景试点支持。"政策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场景落地的绿色通道。"阿里智能硬件事业部负责人透露,其夸克AI眼镜的"校园学习场景"试点,正是在杭州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快速推进。
合规环境的完善则打消了大厂的后顾之忧。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细化实施,行业形成明确的数据采集规范,百度、小米等企业通过"本地算力处理+匿名化上传"技术,有效规避了早期谷歌Glass面临的隐私争议,为产品普及扫清障碍。
庞大的市场潜力与战略入口价值,构成了大厂跨界的核心动力。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眼镜市场规模已突破2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5%;若价格下探至1500元以内,市场规模有望激增300%。更具吸引力的是长期前景——Wellsenn XR预测,到2035年全球AI眼镜渗透率将达智能手机的80%,市场规模突破万亿级。
消费端与行业端的双重需求正在爆发。消费市场中,实时翻译、会议纪要、第一视角拍摄等场景快速起量,Ray-Ban Meta凭借"时尚社交+一键分享"功能,占据2024年全球95.7%的市场份额;行业市场更成为增长引擎,工业领域的远程维修、医疗领域的辅助诊断、零售领域的智能导购等场景,推动B端采购量同比增长148%。
对大厂而言,AI眼镜更承载着"下一代流量入口"的战略意义。在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百度、阿里等企业试图通过AI眼镜构建新的生态闭环——百度依托文心大模型打造"个人智能助手",阿里则通过支付、导航、购物的场景整合构建商业闭环,小米更是将其纳入"人车家全生态"的核心感知节点。"这不是简单的硬件竞争,而是空间计算时代生态主导权的争夺。"行业分析师张雪峰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大厂扎堆的赛道并非坦途。XR Vision统计显示,抖音平台AI眼镜退货率高达40%-50%,"功能实用性不足"成为核心槽点,小米AI眼镜因"拍摄盲拍""语音误唤醒"等问题,首发后退货率超40%。行业仍面临"不可能三角"困境:轻薄设计、长续航与强算力难以兼顾,多数产品仍需在三者间妥协。
对此,头部企业已开始战略调整。阿里聚焦"学习+生活服务"场景,通过拍照搜题、AR提示等精准功能降低退货率;Rokid则从工业场景反哺消费市场,将远程协作技术转化为大众用户的"实时助手"功能。"杀手级应用仍未出现,但场景聚焦已成为破局关键。"祝铭明表示,2026年行业将进入"场景淘汰赛",缺乏精准定位的产品将被加速淘汰。
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的AI眼镜热潮,既是技术突破与政策扶持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厂寻求新增长曲线的战略选择。随着场景深耕与技术迭代,这款承载着下一代交互梦想的产品,有望在争议中走向成熟。
由于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和时效性,我们无法保证所有数据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对于文中可能存在的不正确数据引用或信息偏差,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错误请联系删除
来源:深圳市电子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