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受益于国内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成都莱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普科技”)于2022年-2024年以94.68%的营收年复合增速实现快速发展,归母净利润也成功扭亏为盈,为稳住公司发展势头并扩大市场份额,莱普科技于今年9月末选择冲击上交所科创板,计划募资8.5亿元投建4大半导体设备制造与技术研发项目。
不过笔者分析公司IPO招股书发现,莱普科技两位实控人均仅有高中学历,而公司所处的半导体行业对专业技术储备要求较高,实控人学历背景与行业常见的技术型管理团队存在差异,公司因此需加大外部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不过截至目前,莱普科技研发人员占比仍低于可比公司。值得注意的是,获授权的91项专利中,大部分为近年申请所得,部分专利甚至与客户共享专利权。
实控人仅高中学历,研发人数占比低
莱普科技成立于2003年12月,主要从事高端半导体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少数同时为半导体前、后道工序提供前沿激光工艺设备的厂商。
行业周知,半导体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产业,但与行业头部公司相比,莱普科技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似乎存在差距。
莱普科技的最大股东为东骏投资,持有公司26.77%股份,其中表决股份数为3225万股,占表决权股份总数的66.94%,是莱普科技的控股股东。而东骏投资分由叶向明、毛冬各持股50%,两人还签订了《一致行动人协议》,是莱普科技的实控人。
招股书披露,叶向明、毛冬的最高学历均为高中学历,两人在莱普科技分别担任董事长、董事职务。其中,毛冬曾于2022年1月存在因醉酒驾驶受到行政、刑事处罚情形。
或受限于实控人的专业技术能力,莱普科技的核心技术人员主要由总经理黄永忠和王晓峰、潘岭峰、何刘3位副总经理,共4位高管构成,王晓峰、潘岭峰更是于2023年1月才成为莱普科技的全职员工。
研发团队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2025年Q1(以下简称“报告期”),莱普科技的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26人、32人、62人、86人,虽然呈持续增长趋势,但与可比公司相比,其研发人员规模始终垫底。

另外,报告期各期,莱普科技员工总数分别为127人、202人、277人、310人,对应的研发人数占比分别为20.47%、15.84%、22.38%、27.74%,与可比公司相比,其研发人员比重同样垫底。

研发团队规模较小的同时,莱普科技的研发费用负担也较低,报告期各期分别为1528.13万元、2395.18万元、5873.72万元、1049.63万元,是可比公司中,唯一一家年度研发投入未过亿元规模的公司。

IPO前夕突击申请专利,发明类占比低
虽然研发团队规模小、研发投入均不及可比公司,但经过20多年的积累,莱普科技仍构建起多波长固态激光技术、多波长光路整形技术、高精度能量密度控制技术、复杂多变量协同监测检测技术、半导体领域多用途激光加工技术、半导体领域激光设备整机设计技术等6大核心技术体系,并已实现量产,成为公司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报告期各期,来自核心技术产品的收入分别为3609.12万元、27493.44万元、17815.71万元、7059.51万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98.54%、97.83%、93.39%、95.21%。
根据招股书,如上6大技术体系主要由15项发明专利、66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10项外观设计专利构成,合计获授权专利91项。而可比公司中,专利数量最少的是芯源微,为364项。远高于莱普科技。

不仅如此,可比公司中,发明专利占比均超过50%,而莱普科技的发明专利占比仅为16.49%。

进一步分析91项专利的申请日还发现,申请于2022年之前的专利仅11项,其余80项专利均为2022年及之后所申请,占比达87.91%,莱普科技有为IPO突击申请专利之嫌。

值得注意的是,莱普科技取得的91项专利中,并非均由公司独立研发取得,有部分专利为公司与客户联合开发获得,如一种用于晶圆激光退火的挡光环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激光光斑整形装置、一种激光用光闸结构、一种晶圆吸附装置和晶圆加工设备等4项专利即为莱普科技与长江存储共享专利权。
根据招股书,双方未约定收益分配条款,未来是否会引发专利收益纠纷,仍有待公司进一步披露。
(校对/邓秋贤)
来源:爱集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