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中国商务部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

反制!中国商务部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

  • 2025-10-15
  •  256

关键词: 安世半导体 荷兰行政干预 中国反制措施

2025年10月,全球功率半导体行业领军企业安世半导体(Nexperia)卷入中、荷、美三国监管争议,引发全球芯片供应链格局震荡。此次事件不仅暴露跨国企业运营中的地缘政治风险,更折射出全球高科技产业竞争的复杂性与敏感性。

基于冷战法律框架的资产管控举措

事件起源于荷兰政府的行政干预。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依据冷战时期制定的《物资供应法》,对闻泰科技旗下包括安世半导体在内的全球30个关联主体实施资产冻结,禁止其进行资产结构调整、知识产权转移及人员配置变更,管制期限长达一年。

随后一周内,荷兰企业法庭接连作出三项紧急裁决:首先暂停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的所有管理职务;其次将香港裕成控股持有的公司股权交由第三方临时托管;最终通过任命独立外籍董事获得公司重大事项的决定性投票权,实质上实现对企业核心股权的长期托管。

荷兰政府以 "公司治理缺陷" 和 "维护供应链安全" 作为行政依据,但该解释未能消除市场质疑。作为闻泰科技2019年完成收购的核心资产,安世半导体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47.15亿元人民币,为多家国际知名企业提供关键功率半导体产品,长期保持稳定运营状态。

值得关注的是,荷兰政府采取行动的时间节点(9月30日)与中国商务部发布稀土出口管制新规(10月9日)形成时间关联,这一时间巧合引发国际舆论对荷兰举措战略意图的广泛猜测。

长臂管辖引发的跨国监管连锁反应

荷兰政府的激进监管措施与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存在显著关联性。2024年 12月,闻泰科技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2025年9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发布 "关联方规则",将出口管制范围扩展至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作为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随即受到该规则约束,其全球供应链体系和技术采购活动面临全面限制。

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企业内部决策分歧。安世半导体首席法务官联合两名高级管理人员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闻泰科技将持股比例降至50%以下以规避美国管制,并获得荷兰司法机构支持。此举凸显美国通过 "长臂管辖" 机制对欧洲监管政策的间接影响,加剧全球半导体企业在国际规则体系下的战略选择困境。

精准实施出口管制的应对策略

面对外部监管压力,中国商务部迅速采取反制措施。10月14日,安世半导体发布公告称,2025年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组件。

该举措精准打击企业供应链关键环节——安世半导体在广东拥有8万平方米的封装组装生产基地,其中国产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出口禁令的实施,直接削弱了荷兰政府 "保障供应链安全" 政策的实际效果。

闻泰科技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安世半导体的营收里中国区占比48%,已经接近一半。

安世半导体立即启动危机应对机制,声明将全力与中国政府部门沟通争取豁免,并同步协调多国政府缓解政策影响。资本市场对此次事件反应强烈,自10月10日起,安世半导体相关产品出现市场抢购、报价暂停等现象;闻泰科技股票在10月13日复牌首日即跌停,市值大幅缩水。

多方利益主体的现实挑战

此次事件已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引发连锁反应。对欧洲市场而言,安世半导体作为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领域的核心元器件供应商,股权托管与出口禁令的双重冲击可能导致不少国际企业面临芯片供应中断风险。

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是继2022年英国政府强制要求安世半导体剥离英国业务之后,中资科技企业在海外遭遇的又一次重大监管挑战,荷兰政府的干预开创了欧洲国家以 "供应链安全" 为由干预中资企业资产的不良先例。

目前,安世半导体股权托管程序仍在进行,中美贸易谈判即将重启,全球半导体产业博弈仍在持续。在稀土资源、光刻机技术、功率半导体等关键产业环节日益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筹码的背景下,推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 "去政治化" 已成为行业共识和迫切需求。

责编:Lefeng.shao


来源:国际电子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