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震撼发布

刚刚,“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震撼发布

  • 2025-10-14
  •  140

关键词: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DeepSeek大语言模型 人形机器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

10月13日,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在上海开幕。开幕式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评选的“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正式发布,DeepSeek开源大语言模型、人形机器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入选。具体如下:

  • 抗体偶联药物:肿瘤治疗领域的“精准导弹”正改写癌症攻坚的格局。2019年FDA批准的Enhertu标志着第三代抗体偶联药物的临床落地,其通过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载荷的精密偶联,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将肿瘤治疗从无差别攻击推向精准打击的新阶段。这种“识别 - 释放”的智能机制,既提升了治疗效率,更显著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为晚期癌症患者开辟了新的生存路径。


  • Blackwell GPU 架构:英伟达2024年发布的 Blackwell GPU架构以2080亿晶体管的高密度设计,通过FP4低精度计算技术实现算力指数级跃升,将万亿参数大模型的推理延迟压缩至秒级,为AI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扫清了算力障碍。这种 “高能效比” 的计算革命,正成为自动驾驶、药物研发等领域的核心动力。


  • DeepSeek 开源大语言模型:中国DeepSeek开源大语言模型则从算法层加速AI普惠化进程。2024年末至2025年初发布的V3与R1模型,通过系统级优化在资源受限环境下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突破,其开放共享的架构体系已吸引全球超百万开发者参与,推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的智能化转型提速。硬件与算法的协同演进,正重塑全球人工智能生态格局。


  •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地球深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正在解锁深海奥秘。美国 “极限因子” 号创造的10925米下潜纪录,将人类足迹延伸至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其搭载的高精度探测设备已捕捉到深渊生物活动与地质演化的珍贵数据。中美法日俄等国的技术竞合,正推动深海资源勘查与生态保护进入实质阶段。


  • 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领域,被誉为“黑色黄金”的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正在重塑医疗装备的研发逻辑。其轻量化、高强度的特性不仅支撑了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小型化升级,更在人工关节、心血管支架等植入器械中实现突破,凭借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与耐用性,大幅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人形机器人:2025年北京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举办,标志着这一领域进入产业化加速期。从特斯拉Optimus的工业作业到宇树G1的康复辅助,人形机器人通过仿生结构设计与自主决策算法,已在多个场景实现对人类劳动的替代与补充。这种多学科技术融合的产物,不仅重构生产流程,更可能重塑未来社会的人机关系。


  • “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向宇宙深处的探索从未停歇。“毅力号”火星探测器自2021年登陆杰泽罗陨石坑以来,完成了多项历史性突破:其携带的“机智号”直升机实现地外首次动力飞行,岩芯样本采集为寻找火星生命痕迹提供关键证据,而火星大气制氧实验更为未来载人探测奠定基础。这种多技术融合的探测模式,开启了地外生命系统化探索的新范式。


  • 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欧洲航天局的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在日地拉格朗日L2点构建起“宇宙观测站”,通过对百亿光年外星系的观测,为破解暗物质与暗能量之谜提供了海量数据,有望重构人类对宇宙起源与演化的认知。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面对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大型工程正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1432公里的输水干线,实现长江与华北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累计600亿立方米的输水量不仅保障了1.2亿人的饮水安全,更通过生态补水让沿线干涸河湖重焕生机,为全球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中国样本”。


  •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3046公里的环沙漠绿色屏障正在改写“死亡之海”的命运。工程团队创新融合工程固沙、生物治沙与光伏治沙技术,构建起立体防护体系,有效遏制流沙侵蚀的同时,实现生态修复与能源开发的协同推进,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本次评选的“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主要为近五年已经完成且实践验证有效、并产生全球性影响的工程科技重大创新成果,既包括重大工程项目或关键技术装备,也涵盖工程科技关键性原始创新与突破。

责编:Lefeng.shao


来源:国际电子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