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贸易战 医疗器械 反制战略
贸易保护主义的高墙在欧亚大陆间陡然筑起,两大经济体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博弈从暗流涌动走向公开对峙。
2025年7月6日,中国财政部一纸通知震动全球市场:即日起,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根据新规,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采购项目将排除欧盟企业参与,非欧盟企业提供的欧盟进口医疗器械占比不得超过合同总额的50%。
这一决定是对欧盟6月20日禁令的直接回应。当时,欧盟依据《国际采购工具》(IPI)宣布,禁止中国企业参与价值超500万欧元的欧盟医疗器械公共招标,期限长达五年。
01 欧盟对华贸易限制的密集行动
2025年春夏之交,欧盟对华贸易措施呈现前所未有的密集态势。6月初,欧盟成员国投票通过针对中国医疗器械的采购禁令,成为欧盟首次启动IPI机制的实战应用。
这一工具于2022年推出,旨在应对欧盟认定的“非欧盟国家公共采购市场不公平待遇”。根据规定,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被排除在欧盟高价值公共采购项目之外,涵盖成像设备、人造器官和医用服装等多个领域。
更令人关注的是,欧盟官员进一步规定:即使有中标者,其使用的中国产医疗器械也不能超过50%,除非没有替代供应商。
欧盟的行动不止于此。在涉俄制裁框架下,欧盟制裁了两家中资银行,指控其协助俄罗斯规避西方金融限制。同时,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8.1%的临时关税,导致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份额锐减。
稀土领域成为另一博弈焦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G7峰会上公开宣称中国“将稀土主导地位武器化”,呼吁西方国家联合应对。中欧双方就此展开紧张谈判,中国表示愿为符合条件的申请建立绿色通道,但前提是欧盟展现相应诚意。
02 欧盟决策的双重逻辑
欧盟近期一系列动作背后,交织着表面理由与深层战略考量。
表面理由:市场公平与安全关切
欧盟委员会在医疗器械调查报告中宣称,在分析的35,504份中国招标样本中,87%存在对进口产品的歧视,明确禁止进口的比例从2022年的36%升至2024年的53%。欧盟特别指出中国“制造2025”政策要求医院采购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比例达70%,视为市场准入障碍。
欧盟中国商会对此回应:欧洲医疗器械企业“在中国市场享受到了高度的开放红利”,深度参与了中国医疗体系现代化进程。
中国商务部对欧盟的决定表示强烈不满,认为欧方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商务部发言人指出,欧方在2024年已对中国实施了31项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其中包括25项贸易救济措施,以及对中国发起的外国补贴条例(FSR)和国际采购工具(IPI)调查,这些行为严重干扰了中欧经贸合作
深层战略:经济安全与全球定位
欧盟贸易政策正经历根本性转变——从市场效率导向转向主权和安全优先。这一转变体现在三大支柱:
安全优先:欧盟将医疗器械、半导体等视为国家安全领域,降低对外部供应链依赖风险。在俄乌冲突后,欧盟对供应链安全的焦虑达到新高度。
产业保护:面对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竞争力,欧盟选择筑墙自保。2024年中国对欧盟医疗器械出口达9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占中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的18.5%。欧盟本土产业面临市场份额被分食的压力。
地缘站队:欧盟内部对华政策分歧明显。德国、法国等经济强国看重中国市场,而部分国家更倾向追随美国。近期欧盟决策显示对华强硬派暂居上风,背后难掩美国施压的影子。
03 中国的反制策略与战术
中国对欧盟医疗器械采购限制的反制措施体现了精准、对等和克制的特点。
精准打击,避免扩大化
中国财政部通知明确,4500万元人民币门槛与欧盟500万欧元(约合3800万元人民币)形成对等。更具智慧的是,在华欧资企业生产的产品被排除在限制范围外,体现了精准打击思路。
商务部发言人强调:“中方措施只针对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产品”,这一设计避免伤及已在华投资的欧盟企业,为后续谈判留有余地。
多维度应对体系
中国的反制不限于贸易领域,而是构建了多层次应对体系:
法律层面:中方表示将在WTO框架下挑战欧盟措施合法性,通过多边机制维护权益。
产业层面:中国加速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同时开拓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降低对欧盟依赖。
资源反制:中国握有稀土王牌。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主导者,中国已表示将根据“符合条件的申请”调整出口审批节奏。
04 全球贸易秩序的结构性变化
中欧贸易对峙已超越传统摩擦层面,呈现制度化、结构性对抗特征。这一变化背后是全球贸易秩序的三重裂变。
美国战略的阴影
特朗普第二任期推行“美国优先”政策,提出统一10%基准关税及针对中国60%定向关税。美国通过“去全球化”策略,意在削弱中国全球商业网络韧性,迫使中国承担更高国际经贸成本。
权力真空的出现促使欧盟加速构建以“安全”、“公平竞争”和“价值观一致性”为核心的新贸易秩序。
欧盟的战略自主困境
欧盟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希望展现战略自主,另一方面难以摆脱美国影响。2023年欧盟对美出口达5020亿欧元,占其出口总额的19.7%,这一经济纽带使欧盟难以完全独立于美国政策。
同时,欧盟对中国供应链存在显著依赖。2024年数据显示,在欧盟日常消费品市场,中国产品占据27.1%的份额;在5G技术领域,31个欧洲国家中有8个超过50%的5G设备来自中国厂商。
规则重构与制度竞争
欧盟新贸易政策已系统性地抬高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门槛。6月21日医疗器械采购限制,正是这一新秩序的具象化体现。中欧曾经的互补经济关系正演变为结构性博弈格局。
05 未来:三种可能的情景
展望中欧贸易关系走向,三种情景逐渐清晰:
短期阵痛不可避免
禁令将直接冲击中国高端医疗器械企业。2025年一季度中欧医疗器械贸易额达418.22亿元,其中出口253.35亿元,部分企业将面临市场调整压力。
欧盟医疗机构同样承受代价。少了中国高性价比产品,欧盟公共医疗采购成本可能上升,最终由纳税人承担。
中期产业格局重组
压力将转化为创新动力。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将加速自主创新,减少对价格优势的依赖。欧盟本土企业可能因竞争减少而放缓创新步伐,长期反损全球竞争力。
市场多元化成为必然选择。中国企业将加速开拓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重塑全球布局。
长期路径取决于七月峰会
2025年7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将联袂访华,这是自2023年中欧关系低谷后的首次高层会晤。此次峰会有望成为中欧关系的转折点。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曾警告:“如果中欧领导人不加强对话,贸易摩擦可能演变成全面贸易战”。合作基础依然存在——中国连续多年保持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2024年占比达21.3%;同时是欧盟第三大出口市场,占比8.3%。
中欧贸易的未来取决于双方能否在七月峰会上找到平衡点。德国《世界报》分析显示,贸易战可能导致德国对美、对华出口分别下降15%和10%。而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已在加速转向东南亚、非洲和南美市场,重塑全球布局。
贸易对抗没有赢家,这场高风险的博弈考验着双方领导人的智慧。全球供应链的深度交织使完全脱钩代价高昂,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1.9万列的数据,成为两大经济体难以割舍的最佳证明。
来源:深圳市电子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