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镜大战背后的算力博弈:谁将定义AI眼镜未来?

百镜大战背后的算力博弈:谁将定义AI眼镜未来?

  • 2025-04-18
  •  625

关键词: AI眼镜 芯片方案 交互方式 市场竞争 AR显示技术

在早些年,行业对AR/VR/MR眼镜的市场前景饱含期待,当时许多分析机构、智能眼镜零组件供应商都期待,2023年下半年苹果Vision Pro发布之后,会带领整个头显行业起飞。即使是苹果这类科技巨头,其Vision Pro也受到了市场冷遇。

以AR眼镜行业为例,根据集邦咨询的数据,2024年全球AR眼镜出货量仅约70万副,另一家分析机构Omidia的数据统计也仅为67.5万副。AR眼镜每年不超过100万副的出货量,与动则年出货数亿副的耳机、数十亿的手机相比,意味着这个行业还未达到大规模商业化的程度。

整体来看,目前AR眼镜还在受制于技术路径、生产成本等因素。随着Vision Pro商业化遇冷,智能眼镜厂商急需一个易“变现”的产品。在此背景下,AI智能眼镜杀入了市场。

  • Omidia数据显示,AI眼镜2024年的出货量突破150万副,预计2025年出货量将达686万副,2026年突破1100万副,2028年突破2500万副。

  • 而WellsennXR的预测数据相当激进,该机构预测,2029年AI眼镜年销量将达6000万副,到2035年的销量有望达14亿副。

  • 此外,IDC还预测了中国AI眼镜的市场规模:2024年国内AI眼镜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到2030年将呈指数级裂变,达到1200亿元量级,年复合增长率35%。

综上几组数据可以看出,AI眼镜这个千亿级市场开始进入产业爆发期。2025年4月16日下午,“芯原可穿戴专题技术研讨会”的圆桌环节,围绕“AI眼镜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进行了讨论。

undefined

AI眼镜开始分划出不同的产品形态

目前,一些分析机构把不带屏幕的眼镜就叫做AI眼镜,带显示模块光学组件的叫AR眼镜,当然这两者都具备相应的AI功能。近年来,智能眼镜行业也开始出现一些细分的产品形态。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几个细分形态,包括无摄像头、无显示屏的眼镜,代表产品有李未可科技在2024年4月发布的Meta Lens Chat AI(重43g,其售价¥699元);无摄像头、带显示的智能眼镜,代表产品有魅族StarVAir 2(重44g,起售价¥2799元);带摄像头、无显示的智能眼镜,代表产品有Ray-Ban Meta(基础款重49g,起售价$299美元);带摄像头、带显示的智能眼镜,代表产品有Rokid AI眼镜(重49g,起售价¥2499元‌)。

这些不同形态的AI眼镜,均搭载了多模态大模型,能为用户提供语音助手、图像分析、智能导航、翻译、会议记录、提词、情感陪伴等服务。不同品牌主打的卖点可能各不相同,但AI眼镜基本上可以满足以上需求。

undefined

在圆桌现场观众的投票中,有44.83%的人认为,在短期内,像Ray-Ban Meta这种带摄像头、无显示的智能眼镜将更受市场欢迎,其次,Rokid AI眼镜这类带摄像头、带显示的智能眼镜也获得了37.93%的投票。

当然,在AI眼镜引爆千亿赛道的同时,整个行业还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如何在技术层面保持时尚、轻便,又可实现强大的AI算力、低功耗、长续航;又如,如何在市场层面培养消费者去实时佩戴;再如,如何把AI眼镜的价格做到更亲民等等,以上这些挑战还需要AI眼镜产业链企业共同努力去克服。

语音交互和轻量显示为主

undefined

触摸、语音、显示、手势识别、眼动交互,都是AI眼镜很好的交互方式。但在AI眼镜的多种交互方式中,也面临“不可能三角(续航、重量、算力)”的困境。对于AI眼镜而言,哪种人机交互方式更符合现在的要求?

undefined

在现场观众的投票中,35.29%的人认为,AI眼镜最适合的人机交互方式是语音,显示和眼动交互各获得了19.61%的投票。

恒玄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副总裁高亢表示,交互方式的多样化是为了在“成本、重量、续航”之间找到平衡,以满足客户需求。输入方式并非只能依赖单一形式,而是需要结合多种手段。目前,Meta的可穿戴手表和手环技术备受关注,因为它们通过屏幕和旋钮等物理式交互,提供了精准且隐蔽的输入方式。然而,眼镜作为交互设备也有其独特优势。例如,眼镜上的摄像头可以实现信息量较大的输入,比如通过眼动追踪捕捉图片,这是手表较难实现的功能。因此,眼镜的输入方式需要更多创新思考,尤其是在如何利用其丰富的形态方面。

他指出,可能在未来3-5年内,还无法仅依赖单一设备解决问题,因为工程领域的限制和技术生态的现状,决定了单一设备的交互优化仍有较大挑战。相比之下,通过无线连接实现多设备协同的多模态输入和输出,才是更现实且高效的解决方案。这种协同方式不仅能弥补单一设备的不足,还能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交互体验。

炬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穿戴和感知事业部总经理张天益在讨论中提到,短期内应以语音交互和轻量显示为主,并逐步引入基础手势功能。在长期来看,AI眼镜的目标是实现空间计算和多模态交互。他还提到,为了减轻眼镜的重量和续航压力,可以考虑将部分交互功能分散到其他设备,如戒指、手带或手表上,形成多设备协同的交互模式。

高亢对此表示认同,并强调不应试图将电脑或手机的功能强行塞入眼镜中,而是应让每个设备发挥其最擅长的功能。这种分工协作的方式可以提高整体效率,避免单一设备因功能过多而变得笨重或复杂。通过这种方式,眼镜可以保持轻便,同时与其他设备协同工作,提供更丰富的交互体验。

短期内ISP+MCU方案更具优势

undefined

AI眼镜芯片方案包括SoC、MCU+ISP、SoC+MCU等。在选择芯片方案时,需根据具体需求和场景进行取舍。比如,SoC方案适合对性能要求较高的设备,而MCU+ISP方案适合对成本和功耗敏感的轻量级应用,SoC+MCU方案则力求在性能和续航之间取得平衡。哪种芯片方案更合适目前的需求?未来两年内哪种方案将成为主流?

undefined

45.83%的观众认为,ISP+MCU是未来两年内的主流AI眼镜芯片方案。其次是SoC+MCU(33.33%)、SoC(20.83%)。

高亢认为,在AI眼镜芯片方案中,无论是SoC还是ISP+MCU方案,在手机或云端算力面前都属于小算力。在有限的功耗、尺寸和面积预算下,ISP+MCU方案可能是一个更优的选择。考虑到行业内许多应用生态与IP处理器紧密相关,SoC方案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会被完全取代。如果时间线拉得更长,有更多时间去开发、培育产业链,MCU和SoC可能会融合在一起,届时ISP、SoC、MCU会变成一颗芯片。

在张天益看来,未来两年内,AI眼镜芯片方案的选择将呈现多样化。虽然SoC方案目前在出货量上占据主流,尤其是以Meta为代表的厂商采用SoC方案,但如果从续航和未来两年的发展潜力来看,ISP+MCU方案可能更具优势。这种方案不仅能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还能适应更多的落地场景。

芯原股份执行副总裁、定制芯片平台事业部总经理汪志伟表示,目前,AI眼镜芯片方案五花八门,这主要是因为对AR和AI眼镜的定义尚不明确,尚未形成一个单一的海量市场来推动通用芯片方案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深刻洞察细分市场并准确定位的公司,更有可能在未来两三年内推出大量产品,并适合定制芯片。因此,未来两三年内,能够找到合适市场定位并定义好产品的公司,将有机会与芯片设计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出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又能解决低功耗和重量问题的芯片方案。这种定制化芯片将为市场带来更具竞争力的AI眼镜产品。

汪志伟介绍说,此前芯原为一家国际互联网大厂定制了一款AI眼镜芯片,该芯片功能全面,包含显示、编解码和AI功能,既能运行轻量级实时操作系统,也能支持安卓系统。然而,由于该大厂主要专注于生态而非硬件,且显示技术逐渐从激光转向LED,该芯片未实现量产。“尽管如此,这款芯片受到许多客户的青睐,尤其是在显示和AI功能方面。”

芯原股份首席战略官、执行副总裁、IP事业部总经理戴伟进补充说,AI眼镜行业对定制化的需求将长期存在。“在与客户的合作中,我们发现资源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未来AR显示技术如何重塑行业格局?

针对关于从系统层面如何能够更加降低眼镜功耗,实现AR眼镜长续航的问题。广东省横琴数字光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创始人孙雷指出,视频编解码对系统功耗有直接影响,而目前AR眼镜领域的接口尚无专用标准,主要使用传统MIPI接口。为应对这一挑战,该公司与芯原合作提出了ARPI(虚拟现实接口)协议。

undefined

ARPI通过将RGB数据分配到三路DATA上单独传输信号,相比MIPI节省了2/3的带宽。在640×480P分辨率下,单颗芯片可节省约2mW功耗,双目彩色6颗芯片可节省约12mW,对150mAh电池的设备来说意义重大。未来在更高分辨率(如720P和1080P)下,功耗节省将更为显著。

孙雷还提到,北美一些大客户计划在2026年推出大几十万到百万像素级别的产品,分辨率提升3倍后,传输带宽和功耗问题将更加突出。ARPI协议在高分辨率应用中具有明显优势,例如在1080P下,ARPI仅需1.2G带宽,而MIPI需要3G以上,这意味着ARPI可以避免使用DSP编解码,从而进一步降低功耗。

AR眼镜的定制化方案不仅能从单一芯片解决功耗问题,还能通过JAVA端和系统级标准接口协议降低功耗,整体性能优于标准芯片。孙雷介绍说,在全彩Micro LED方面,2024年一些公司完成了单片垂直堆叠的里程碑,但目前仍存在稳定性和亮度等问题。虽然下游客户已实现量产,但良率低(尤其是三层堆叠后良率低于10%),导致成本高昂,短期内难以成为主流方案。预计5年内,从成本角度考虑,单片垂直堆叠Micro LED不会成为主流。

目前,许多厂商,包括海外大厂,更倾向于使用三片单色合光方案,通过X光镜合光实现全彩显示。这种方案可在0.1英寸左右的尺寸上实现720p和未来的1080p分辨率,满足双目全彩需求。预计到2025年,这种方案将成为主流。

端侧轻量化+云端强赋能

AI眼镜面临“不可能三角”问题,即功耗、算力和成本难以同时兼顾。为解决此问题,可将人机交互功能分散到手环、戒指、手机等设备上,而非全部集中在眼镜端。此外,云端大模型训练可通过模型蒸馏压缩技术转化为小模型,使其适用于资源受限的AI眼镜等设备。

与云端模型相比,端侧模型具有更好的实时性和隐私性,且训练和推理成本更低,同时支持离线使用。这种方案可充分利用各设备的算力,优化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在眼镜AI形态下部署AI是怎么分布算力的?

戴伟进认为,眼镜只是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与手机和服务器协同工作。AI功能的实现需要在眼镜和手机之间合理分配算力。如果手机端算力更强,眼镜端的算力需求就会降低,反之亦然。这种协同机制确保了系统的整体响应能力和效率。

undefined

根据现场观众的投票,50%的人认为,AI眼镜最合理的智能计算架构师眼镜端+手机端+云端,45.45%的人认为,师眼镜端+手机端,只有4.55%的人认为是全眼镜端。

高亢提到,眼镜的低功耗设计是一个重要议题。他指出,眼镜端的摄像头可以捕捉大量信息,但功耗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眼镜端的计算和数据传输(如传送到手机或云端)。以拍摄一张照片为例,传输时间可能需要2到3秒,其中计算和传输各占一半时间。

他强调,优化传输效率是关键。一方面,可以通过压缩数据量来减少传输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探索更快的传输技术,如“星闪”。此外,关于算力分配,不同厂商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厂商希望将更多算力放在眼镜端,以减少对手机的依赖,而另一些厂商则倾向于依赖手机端的算力。这种选择取决于厂商是否能够控制手机端的算力,以及他们是否希望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AI眼镜赛道暗战下的手机厂商突围战

2025年,AI眼镜市场迎来众多厂商的密集入局,被称为“百镜大战”前夕。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华为、小米、魅族等手机厂商,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以及Rokid、雷鸟等创业企业,纷纷计划推出自己的AI眼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未来哪一类玩家会占据更多的AI眼镜市场份额?

undefined

   58.33%的现场观众看好小米、Vivo、魅族、华为等手机厂商,41.67%的人看好雷鸟、Rokid等AR眼镜创企。值得注意的是,没有观众认为,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上海道禾源信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琰琰认为,技术应服务于产品,产品的核心在于其在特定阶段所提供的产品力和逻辑。在AI眼镜领域,投资需关注前瞻性技术和产品当前所解决的问题。眼镜可能是人类最后一个无法摆脱的智能终端。

从产品角度出发,理想的智能眼镜公司应具备手机、端侧模型、云端模型和IoT生态。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公司可分为三类:传统硬件厂商、互联网企业和手机厂商。传统硬件厂商如雷鸟,具有长期的硬件经验;互联网企业拥有强大的AI模型,但可能缺乏终端能力;手机厂商则具备硬件能力和端侧模型,部分还拥有云端模型。

他认为,智能眼镜必须具备显示功能,因为显示是其不可替代的部分。交互方式多样,但需考虑产品的自然性和用户习惯。在“不可能三角”中,轻量化是首要考虑,随后才是功能平衡。自带高算力和云端算力的企业具有天然优势,但传统硬件厂商的经验也不容忽视。在未来3-5年内,大手机厂的机会可能大于纯互联网或纯硬件厂商。不过,时间窗口至关重要,纯硬件厂商需快速找到合作伙伴以迭代产品。

Omdia高级分析师林麟表示,AI眼镜在零组件方面,某些组件如摄像头可能具有优势,但整体而言,很难依据现有公司所取得的成就来判断它们未来能走多远。主观上,他不希望看到手机厂商继续独占市场,而是希望“三足鼎立”的局面能够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同时,他也评价说,像雷鸟、Rokid这样十年前就开始布局AR产业的公司确实略有领先,但光波导技术的改进空间很大,且各家公司都在进行定制化开发,因此目前的领先并不意味着未来的优势。只要后来者能够抓住机会或找到正确的方向,实现质的飞跃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高亢总结道,在眼镜市场,手机厂商虽有优势,但若能找到独特定位,新的大玩家仍有机会崛起。眼镜市场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尚未被某一家厂商完全主导,行业仍有机会,技术创新和市场策略可能改变现有格局。


来源:国际电子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