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形机器人 全球出货量 汽车行业应用 企业布局 成本下降
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作为物理AI最主要的商业化应用方向之一,人形机器人有望在2025至2030年间实现全球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69.7% 的迅猛增长。
报告进一步预测,到2025年,全球汽车工厂将部署超过1000台人形机器人,其中中国和北美是主要市场,汽车行业约占全球机器人总安装量的9%。到2030年,汽车行业每年安装的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超过5万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2%,占人形机器人年度总安装量的20%。

2025年下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两大重要发布。
11月5日,中国小鹏汽车推出其全新人形机器人IRON。仅两天后,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将公司定位为全球最大人形机器人企业,Optimus机器人是特斯拉未来的增长引擎。
马斯克表示,未来几年特斯拉计划生产数百万台Optimus机器人,并力争将每台机器人的销售成本降至2万美元。
这两家电动汽车制造商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万亿美元级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市场,致力于开发端到端解决方案。
除电动汽车公司外,中国和美国也涌现出多家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初创企业。Figure AI、优必选科技等公司通过在世界领先的自动化汽车工厂进行产品测试和改进,取得了显著进展。
汽车制造商尤其是电动汽车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在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使它们在开发和训练所需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方面占据先机。
汽车制造商的工厂为部署人形机器人执行结构化任务(如物料分拣、运输和高精度零件组装)提供了理想场所。
人形机器人和汽车供应链之间存在重叠。像特斯拉和小鹏汽车这样的公司可以采购相对便宜的零部件,并定制小型化、高质量的子组件,以适应灵巧双手的有限空间。
“车企拥有前期自动驾驶算法和数据的积累,同时有完整的生产体系,因此在整机生产和代工方面有一定优势。”集邦咨询顾问分析师乔安然表示。
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指出,在激进的情景下,人形机器人的平均售价将继续下降,并在2030年降至5万美元,这代表着汽车行业大规模部署的最佳时机。
人形机器人目前单台成本约在50-80万元之间,是传统机械臂的3-5倍。随着核心零部件价格有望大幅下降,为人形机器人成本降低带来了希望。
报道指出,在激进的情景下,ASP 将继续下降,并在 2030 年迅速暴跌至 50,000 美元,这代表着汽车行业大规模部署的最佳时机。
马斯克预测,当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年产量达到100万台时,单价有望降至2万美元。他还提到,2025年将首先在特斯拉内部工厂进行测试,并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开始对外销售。
当前,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包括智能质检、智能搬运、零件安装等。
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焦继超指出:“相比人形机器人,工业机械臂在空间和应用上都存在局限性。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在于高度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在总装车间和其他精细化操作领域应用潜力更大。”
2025年4月,东风柳汽宣布与优必选科技合作,将在其汽车工厂部署全球首批2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这些机器人承担安全带检测、车门锁质检、车身精密检查等任务。
优必选还首创“群体智能”技术,使多台机器人能够在多场景下动态分配任务,同步完成不同工位质检,甚至根据生产需求自主调整作业流程。
全球各国政府也意识到人形机器人的战略价值。中国工信部2023年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颠覆性产品”,明确其或成继智能手机后重塑产业格局的革命性技术。
北京、深圳等地已出台专项政策,计划2027年前培育千亿级具身智能产业。
“人形机器人是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快速演进也会给汽车行业带来更多想象空间。”北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曾文翔表示。
随着未来五年汽车行业人形机器人安装量以每年102% 的速度增长,制造业的劳动力格局正在重新定义。
不仅是汽车工厂,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扩展至物流分拣、医疗辅助、无人零售等领域。凭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以及庞大的汽车市场提供的丰富应用场景,中国汽车制造业有望在人形机器人与汽车制造融合的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
责编:Amy.wu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