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光伏玻璃行业正面临“内卷式”竞争的严峻挑战。
7月1日消息,为破除“内卷式”竞争,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计划自7月起集体减产30%。这一举措旨在缓解供需失衡局面,改善市场环境。
据悉,部分玻璃企业已开始实施窑炉堵口措施,预计7月国内光伏玻璃供应量将快速下滑。预计7月国内光伏玻璃产量将降至约45GW左右。这一减产计划不仅有助于稳定市场价格,还能提升行业整体盈利能力。
产能扩张与需求脱节
光伏玻璃作为组件封装的主要耗材,在组件成本中排在第二位,在辅材中成本占比超过百分之十。随着双玻组件渗透率的提升,光伏玻璃在组件中的成本占比进一步提高。然而,由于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光伏玻璃行业面临严重的盈利压力。
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光伏玻璃产能年均增速超20%,但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增速放缓至15%。2024年末光伏玻璃在产日熔量达92,490吨/天,但需求端因组件产量连续下滑(尤以2025年上半年为甚),导致库存飙升至45天,接近“爆仓”临界点。
由于供需矛盾加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惜以低于成本价销售产品,导致价格持续下滑,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出现亏损。部分企业甚至通过降级、抵债、海外退货等方式以显著低于正常价格的产品进入市场,进一步扰乱了市场价格体系和采购商的价格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推动“新质生产力”建设,要求光伏玻璃企业向高技术(如智能窑炉)、低能耗(天然气替代煤炭)转型。截止2024年12月,光伏玻璃现货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回落至1,050元附近。以天然气原料的光伏玻璃亏损约300元/吨,煤炭原料亏损95元/吨,部分企业陷入“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光伏玻璃行业平均净利已降至-362元/吨。这一数据创下历史新低,也凸显了行业供需错配。
头部企业协同减产30%
目前,中国光伏玻璃行业呈现出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主要由信义光能和福莱特两家龙头企业主导,形成了“双寡头”竞争格局。相关数据显示,信义光能和福莱特的市场份额合计超过50%。
2024年9月,二者已牵头十大企业减产30%,此次行动是持续性产能出清。2024年10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也曾召开专题座谈会,推动主流企业达成共识:强化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畅通落后产能退出渠道。
不过,2025上半年光伏玻璃产能仍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新投产窑炉日熔化量超过一万七千吨。扩产潮中龙头企业引领扩产,信义玻璃、福莱特产能将突破三万吨每日。
6月29日,人民日报刊文《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点名提到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的内卷式竞争。因此,通过减产来调整供需关系,是当前光伏玻璃行业应对市场挑战的重要策略和解决方案。
6月30日,信义光能、福莱特、彩虹集团等十大头部企业达成协议,自7月起通过“冷修”(停产窑炉)或“堵窑口”(限产)等方式减产30%。而在今年6月,部分企业已先行减产3,850吨/天(冷修)+3,020吨/天(堵窑口),7月新增650吨/天产能退出,总边际退出产能超8,000吨/天。预计,减产规模的扩大使玻璃产量将出现今年春节之后的首次产量下降,7月玻璃供应量将减少至45GW左右。
破除“内卷式”竞争
“内卷式”竞争本质是恶性低价竞争,表现为企业不计成本、不计利润的同质化竞争,导致资源过度消耗但生产力未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背道而驰。
2024年7月,国家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竞争。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重点任务,标志政策进入执行阶段。
过去几年,光伏玻璃行业供需关系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从2021年的供不应求到2023年的供过于求,再到2024年供需格局逐步改善,2025年则面临供需失衡的风险。未来,随着政策调整和产能出清,行业供需关系有望进一步优化。
近期,除了光伏玻璃之外,光伏产业链上游企业均有减产动作,比如多晶硅。然而,尽管上游减产,但对下游的影响相对有限。其中,光伏玻璃产能减少30%,但仍能满足组件生产的需要,不会对组件生产成本产生负面影响。不过,低价竞争仍然存在,龙头组件厂商可能通过压价进一步影响光伏玻璃价格。
整体来看,光伏玻璃行业的集体减产,本质是政策调控、市场机制与企业自律的协同结果。短期虽可能加剧部分企业亏损,但长期将推动产能出清、技术升级与全球化布局。
未来,若政策执行与行业创新形成合力(如配额限产制度化、技术标准统一化),光伏玻璃有望从“内卷红海”转向“高质量蓝海”,成为中国新能源竞争力的核心支点。